
傳奇西董-西董深厚的文化底蘊
清末民初,騰沖商賈云集,號鋪林立,群雄并起,涌現出“東董、西董、南劉、北鄧、灣子樓”五大名商。其跨國商號遍及國內和東南亞各大城市,商業貿易輻射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。1937年出版的《云南正氣歌》中寫道:“騰越人善經商,其家資富有者,首推‘東董’、‘西董’,而‘西董’尤勝”。
董家始祖名叫董救,相傳是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后裔,明洪武十五年,董救隨沐英平定騰沖,因軍功封為武信將軍分守騰沖,職傳八代。從第六代世祖董祥書遷于此,至今已綿延至第21代。為紀念董氏族人的軍功與名望而命名為董官村,隸屬騰越鎮云山社區,有4個村民小組,全村現有192戶、830人。其中,董姓人口占98%,其他有楊、郭、盧、王等姓氏居民。
2013年,董官村被列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。從古至今,西董大院能讓每一位到訪者游興未盡、留連忘返的永久吸引力,是積淀深厚、內容豐富的特色文化:
1.中原文化。從第六代世祖董祥書遷址于此,至今,已經綿延至第二十一代,繁衍生息,成為村落。仍然以中原文化為主,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、異域文化融合,形成了以和諧、和順為內涵的騰越文化。
2.民俗文化。這里有漢族的騰越古樂、傈僳族的“上刀山、下火海”以及山歌、敘事詩、民間故事等,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藝術,是騰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西董大院精心打造了“非遺館”、“馬幫館”和文化小屋,集中展示民俗文化的獨特風格和無窮魅力。
3.古建文化。西董大院是清末民初建蓋的百年古建筑,平面布局有“一正兩廂房”、“四合五天井”、“一正兩廂帶花廳”等模式。都是由大理劍川的能工巧匠建造,全部選用上等楸木,雕刻工藝十分精湛,據說是按“一兩木渣一兩銀”來算工錢,在高雅脫俗中彰顯著大氣。
4.商幫文化。董氏家族發揮南方絲綢之路的區位優勢,先后創辦了“春元記”、“云南茂恒”、“信記”等著名商號,分號遍及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。擠身于騰沖“東董、西董、南劉、北鄧、彎子樓”五大富商之首。此后,又發起、創辦了云南“茂恒”商號,并由“茂恒”商號在昆明創建了“云茂紡紗廠”,成為新中國成立后,昆明市第一家大型公私合營企業。
5.抗戰文化。抗戰時期,西董大院是遠征軍54軍指揮部所在地。董氏家族慷慨解囊,共赴國難:助修滇緬公路,捐獻糧食、布匹和戰機;騰沖淪陷后,董友薰任臨時縣務委員,捐獻糧食、食鹽、藥品等,支援遠征軍和地方游擊隊;騰沖光復后,又捐款6000萬元,慰勞遠征軍、修復騰沖中學等;倡議修建國殤墓園,以慰藉英烈的鐵血忠魂,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西董故事。
6.翡翠文化。翡翠產于緬甸克欽邦帕敢地區,騰沖是翡翠加工集散地,享有“中國翡翠第一城”稱號。西董大院精心打造了“百年翡翠老字號”和“滇緬翡翠邊貿批發市場”。每一件翡翠飾品,在選料、取材、加工上,都有獨特性、唯一性和稀缺性,旨在弘揚翡翠文化,滿足旅游者消費需求。
7.孝善文化。董氏家族秉持了孝善傳家、詩書繼世、積德行善、勤耕苦讀等祖訓,形成家族的“孝善文化”,奠定了興旺發達的百年基業。以富而能仁、富而行善的人格魅力,嚴謹的家教、家風,高尚的道德、品格,至今還被人們廣為傳頌。
8.美食文化。西董家族曾經是富商巨賈,家蓄美廚,競技成風,形成了獨具特色、種類繁多的私房菜。如今,對傳統烹調技藝潛心研制,推出了西董大院系列私房菜。主要有明光小耳朵豬、火山熱海、福祿壽、蟲蟲拼等。努力打造美食名片,滿足外地游客的用餐需求。也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,開發文化旅游產品,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,提供了獨特而又豐富的旅游資源,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。